在变形监测中,确定观测点位和角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,它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以下是确定观测点位和角度的一般步骤和考虑因素:
一、观测点位的确定
1、结构特点分析:首先,需要对监测对象进行结构特点分析,了解其形状、尺寸、材料、受力情况等,从而确定可能的变形敏感区域。
2、历史变形数据:如果已有历史变形数据,应仔细分析这些数据,找出变形较大的区域或点位,作为重点监测对象。
3、环境因素影响:考虑周围环境对监测点位的影响,如地质条件、气候条件、临近施工等,选择相对稳定且易于观测的点位。
4、点位分布与密度:根据监测需求和精度要求,合理分布观测点位,确保能够全面反映结构的变形情况。同时,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变形敏感性,适当调整点位的密度。
二、角度的确定
1、基准点设置:首先,需要设置稳定的基准点,这些基准点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观测性。对于小角度法,基准点的布设应与视准线法要求基本一致,即沿基坑的每一周建立一条轴线(即一个固定方向)。
2、视线方向:在确定观测点位后,需要根据点位分布和周围环境确定视线方向。视线方向应尽可能避开障碍物,确保观测的通视条件良好。
3、角度大小:对于小角度法,需要特别注意监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角度大小。虽然小角度法适用于与两基准点角度不大的基坑,但具体角度大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精度要求来确定。一般来说,偏离视轴线的小角不应大于一定范围(如30"),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。
综上所述,确定观测点位和角度时,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特点、历史数据、环境影响以及监测需求等因素,确保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。同时,在实际操作中,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观测点位和角度,以获得更准确、更可靠的监测数据。
版权说明|重庆租个量网络科技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尊重原创,图片和文章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单位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